彩陶|跟着祖先学制陶,教你称霸陶艺室
陶瓷以土为坯,以水相补,以金属矿物调和绘制,再以木为柴,以火烧造,终五行俱全,开物成器。
——央视综艺《天工开物》
说到制作陶器,大家脑海中回忆起来的最经典的画面可能是来自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片段,浪漫的音乐和场景,相信让不少朋友都曾心动,并且想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动手制作一件有着自己印记的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
电影截图
确实,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有不少陶艺爱好者会通过快速旋转的轮盘和一抔还未成型的陶土,再加上一点清凉的水,在繁忙之余体验造物的乐趣,作为生活的点缀。
可如果把目光投向千年之前,陶器可远不止是生活的点缀这么简单。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当我们的祖先还过着采集狩猎的简朴生活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陶器不易变形、不漏水等优越特质,让其成为祖先们日常饮食起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活用品。
《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五展厅 展期至2020年7月15日
不知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好奇一件陶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而你是否有一个称霸陶艺室的梦想?那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试着在脑海中还原一下当年祖先们制作陶器的过程,看看哪些知识点在今天的陶艺制作中还依然适用。
01
选择原料
制作陶器当然要挑选合适的原材料。颗粒粗、可塑性差、含钙量高的土质是不适合用来制作陶器的。制陶所用的原料主要有粘土和粘土加羼(chàn)和料两大类。用粘土烧制的陶为泥质陶,用粘土加羼和料烧制的陶为夹砂陶。
史前时期的各地居民一般会就近选择可塑性好、含钙量低的粘土作为陶土。而这些粘土大致可分为:
其中,红陶和灰陶都是用普通易熔粘土制成,白陶一般是用高镁质易熔粘土或高铝质耐火粘土制成。
羼和料在制陶工艺上又称为瘠性原料,是有意识羼入泥料中的,加入羼和料可以调整泥料的塑性,改善泥料的成型性能。比如对于炊器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其耐温度急变的性能,防止在使用时开裂。
夹砂陶常以河沙作为羼和料,石英砂(SiO₂)耐火度很高,是最佳的羼和料。通常情况下,先民会尽量选择石英砂作为羼和料。选择不同的羼和料加入黏土中,所制成的器物的断面上可以看到痕迹,比如羼和料是云母矿碎末的陶器断面可以见到条状或片状带有银白色光泽的云母碎片。
02
制作陶坯
原料选择完毕后,稍加处理就可以用来制作陶坯了。这一步是大家在陶艺室制作陶器时的重要步骤,也是大家完成浪漫想象最关键的一步。
把一块泥料变成陶坯可以选择三种方式:手制、模制、轮制。
这三种陶器成型方法中,手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轮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模制出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轮制和模制都是由手制演变而来的,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界限。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手制可细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大类。
捏塑法:即用手直接捏制成形,一般小型器居多,此法制成的陶器一般会留有指纹,但后期可以经过拍打、磨光和抹平等方法修整而不见指纹。
泥片贴筑法:将泥料先搓成泥球再按成泥片,然后经过手捏、拍打和滚压使泥片相互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的方法。泥片贴筑法制成的陶胎有时还会在胎上再敷泥以加固胎体。
泥条筑成法:指的是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的方法。泥条盘筑法还可进一步细分。
若按泥条盘绕方式来看,泥条筑成法还可细分为泥条盘筑法和泥条圈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连续延长、盘旋筑成陶坯,可观察到泥条痕迹呈斜向盘绕状态,很像夏天清凉的甜筒一圈圈盘绕起来。泥条圈筑法是将泥条一圈又一圈水平落叠筑成陶坯,每根泥条首尾衔接,就像大小不一的甜甜圈摞在一起,这样制成的陶器泥条痕迹呈水平状态。
若按陶器壁部底部筑成的先后顺序,泥条筑成法又可细分为倒筑法和正筑法。
正筑法是先筑底部后筑壁部,常见于平底器。
平底瓶 河北省蔚县三关遗址出土
现展于《彩陶·中华》
倒筑法是先筑壁部后筑底部,常见于尖底瓶等。
尖底瓶 河北省蔚县三关遗址出土
现展于《彩陶·中华》
手制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的陶器中占有主流地位,特别是泥条筑成法制成的陶器。
模制法即制陶过程中依赖模具制成陶坯,待泥料半干时取出。通常意义的模制法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制作陶鬲,即利用已制好的袋足,再在袋足上进行泥条盘筑而后脱模,而后接上领部制成。
图片来源:《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马林
李文杰在《古代制陶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文中指出由于慢轮与快轮的构造不同,功能也不同:慢轮只能慢用,快轮可以快慢两用,先用泥条筑成、后经慢轮修整的坯体仍属手制范畴,轮制仅指快轮拉坯成型。而慢轮仅能慢速旋转,不能拉坯成型。
什么是快轮制陶呢?这种制陶方法其实就是利用轮盘快速旋转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直接将泥料拉坯成型的制陶技术。这也是大家在陶艺室最常用到的制陶方法了。
纪录片《手造中国》截图
这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代表了快轮制陶技术的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蛋壳陶杯,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官网
手制、模制、轮制这三种制陶方式有区别,也有联系。这些制陶方法的应用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还可以一饱眼福,欣赏来自祖先们制作的造型多变且充满想象力的陶器。大家今后去陶艺室也可以体验一下用不同方法来制作陶器都可以做出什么样的造型,当然,也可以先来《彩陶·中华》展找一找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样子,可以参考一下祖先们的陶器造型。
03
修整陶坯
初步成型的毛坯还需要经过修整才能成为达到要求的成坯。当然修整的目的不仅在于清除制坯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痕迹,使陶器更美观,器型符合要求,同时也起到加固器壁的作用。修整的方法主要有拍打、湿手抹平和刮削三种。直到现在,大家在陶艺室还会看见一些用来修整陶器的专用工具。
纪录片《手造中国》截图
04
装饰陶坯
修整好的陶器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装饰环节了。装饰的作用除了让陶器看起来更漂亮以外,还可以达到消除坯体缝隙和提高器壁致密度的目的。装饰的方法主要有施加陶衣、增加纹饰、绘彩、磨光等几种方式,我们来认识一下比较常见的几种。
陶衣是为了将坯体表面不平整等缺陷掩盖起来,在坯体将干未干时涂刷的经过淘洗的细泥浆,颜色主要有红、褐、白、黑四种。
红陶衣一般是以含铁量很高的红粘土为原料。
褐陶衣与红陶衣原料相同,其褐色是烧制后马上少量渗碳所致。
白陶衣一般是以高岭土为原料。
黑陶衣所用原料一般是与陶胎原料相同的经过淘洗的泥浆,陶衣的黑色是烧制后马上大量渗碳所致。
增加纹饰主要有压印、拍印、戳刺、贴附、刻划、镂孔等方法,使得陶器更加美观。
彩陶钵 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出土
现展于《彩陶·中华》
比如压印的装饰方式中以绳纹为代表,它是在细木棒上用绳子缠成轴状工具,用来在陶坯上按压或滚压成排而整齐的绳纹。有横绳纹、竖绳纹、斜绳纹、交错绳纹等几种表现形式,有的绳纹在压印后又经过湿手抹平或磨光而不见。
宽带纹圜底彩陶钵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陶钵腹部至底部压印交错绳纹,口沿处一周磨光,涂红彩
陶器上的彩绘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先在胎体上彩绘图案,再将陶胎磨光,然后烧制,这种陶器称为彩陶。这样装饰的彩绘经过磨光、烧造后,成为陶胎的一部分,所绘制的图案不容易脱落,可以作为日用生活器具使用。
绘彩工具一组 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现展览于《彩陶·中华》
纪录片《手造中国》截图
花瓣纹彩陶壶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出土
现展览于《彩陶·中华》
另一种是在烧制好的陶胎上绘彩,这种陶器可以称为彩绘陶。彩绘陶一般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所以彩绘使用的颜料不用必须是耐火的,可用的原料较多。彩绘陶的彩料容易脱落,是不易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一般可用作随葬品。
彩绘跪射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
05
烧制成器
终于来到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步骤——烧制。
纪录片《手造中国》截图
陶胎在阴干后就可以进行烧制了。陶器的烧制也经历了从露天烧造到用窑烧造的过程。窑炉的结构(窑炉的抽吸空气量)决定了窑炉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烧成温度决定了陶器的质量,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所以窑炉中空气和燃料需要适当配比,它们不但影响燃烧温度的高低,也决定了烧成气氛的性质。
烧成温度很好理解,我们重点来看看烧成气氛如何影响陶器颜色。
烧成气氛指陶窑内气体的组成和氧化或还原的能力。气体中含有多余的氧时,具有将坯体所含物质氧化的能力,称为氧化气氛。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具有将坯体所含的铁质还原为氧化亚铁(FeO)的能力,称为还原气氛。
陶器中的铁化合物受到窑炉内氧化或还原气氛的影响,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相应呈现出红色或灰色。白陶的原料中铁化合物含量较少受窑炉内氧化气氛或还原气氛影响较小,在烧制过程中若不作渗碳处理,陶器颜色一般呈白色。黑陶通常与烧制过程中的渗碳处理有关,窑内渗碳也就是在封闭窑顶的情况下,加入过多的燃料,产生大量的游离碳黑吸附在陶胎中的过程。
这看似简单的五个步骤其实是祖先们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里,在与生活的碰撞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制陶方法,直到今天,遵循这些步骤,融合现代科技,我们依旧能制作出精美的陶器、瓷器,而“陶瓷”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陶瓷的出现、繁荣不光凝结了千百年前祖先们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审美,更是将人与大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太多传奇的故事,那些沉默不语的泥土也许就化身为一件件精美的陶器,静静地站在时间的河里,凝望着一眼千年的沧海桑田。
花卉纹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现展览于《彩陶·中华》
参考文献:
《古代制陶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李文杰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分期和类型》李文杰
《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马林
特别感谢:刘芃老师
校阅审核:曹琳娜
摄影&文案:郑华
彩陶|人面鱼纹盆 子非鱼,却知鱼之乐
金银| 是时候亮出我的“走龙线”了
金银|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投稿合作邮箱:7490433@qq.com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